※首先聲明※
此文僅希望提供有趣且不一樣的角度去觀看金馬獎,也透過回顧近幾年的得獎名單,帶領新加入金馬獎的朋友重溫優秀的好電影。金馬獎一直以獨立、公正、公平著稱,加上獎項時常會與該年的社會氛圍有所關係,因此以下提供的預測依據僅供參考。
第55屆金馬獎頒獎典禮即將在11/17(六)登場,相信不少影迷朋友遇到這種獎項時,「預測」這種朋友間或是網路上的賭盤絕對少不了。此外,早期金馬獎都直接公布得獎名單,從第15屆開始才有入圍名單,因而數據上只列入第15屆到54屆(共40屆)來做百分比的換算。
如果您已經是專業影迷,且已透過金馬影展欣賞今年入圍的大部分作品,那相信你對某些獎項的得獎者絕對有更客觀的標準,但對於那些沒有機會觀看入圍電影,卻又想參與賭盤的朋友,本食堂為大家整理「劇情長片」類型的獎項來進行預測:
(本文未包含短片、紀錄片、動畫片等獎項內容!)
最佳劇情長片:要得獎必定要有被肯定的導演與劇本
換句話說,要榮獲劇情長片,如果導演與劇本獎項(原著劇本、改編劇本)有入圍,那是非常加分的!在有效數據的40屆裡,只有10年發生過例外,也就是說75%的最佳劇情長片得獎者,都有同時入圍導演獎和劇本獎項。
10屆的例外,沒有入圍劇本類獎的有:第48屆《賽德克巴萊》、第42屆《功夫》、第31屆《愛情萬歲》等;而沒有入圍最佳導演的則為:第34屆《甜蜜蜜》、第23屆《恐怖份子》等。
最佳導演:有沒有入圍劇情長片很重要
如果你上網仔細比較每一年的得獎名單,你會發現這一條定律,在這40年來毫無例外,每一屆最佳導演的得主,都有入圍最佳劇情長片。而同時榮獲劇情長片與最佳導演的作品則高達17部,也就是42.5%。
這些作品包含:52《刺客聶隱娘》、46《不能沒有你》、45《投名狀》、44《色,戒》、40《無間道》、36《千言萬語》、35《天浴》、33《陽光燦爛的日子》、31《愛情萬歲》、30《囍宴》等。
演員類獎項:有哭有分,突破更加分!
包含:男主角、女主角、男配角、女配角、新演員
我想演員獎項是最沒有其他獎項可以拿來作參考的,因為演技歸演技,作品歸作品。好比去年拿下最佳女主角與女配角的《血觀音》,厲害之處在於兩人的笑與哭,都是笑裡藏刀、哭中暗喜的成份,要演出角色在演戲,難度更上一層。另外像是呂雪鳳與金燕玲分別在《醉‧生夢死》、《一念無明》的心碎戲碼則就不必贅述。
當然也不是任何一種哭戲都是加分的,第51屆將影后頒給內心戲爆發的《迴光奏鳴曲》,而當年幾乎從頭哭到尾的《親愛的》則無緣得獎。而陳建斌在《軍中樂園》那種鐵漢子對家人思念的吶喊與對愛人不顧一切的執著,儘管眼淚沒有掉幾滴,卻足以讓觀眾感同身受。
最佳新導演:跳脫公式卻不忘點出社會問題
由於最佳新導演只從2010年的第47屆才開始頒發,因而用數據來預測不夠客觀,但很明顯近年來的新導演喜歡選擇那些在描繪社會邊緣人物心聲,像是代表台灣參戰奧斯卡外語片的《大佛普拉斯》;講述外傭與家庭生活議題的《爸媽不在家》;又或是以外國人的角度看台北的《台北星期天》都是具有社會厚度的作品。
劇本類獎項:有入圍最佳劇情片很加分
包含:原著劇本、改編劇本
前面的劇情長片時有提到有無入圍劇本獎項有加分作用,畢竟在近40年的頒獎典禮上,只有4部劇情長片得獎者沒有入圍劇本獎項。而如果要預測劇本類獎項時,劇情長片的入圍與否也是重要的參考值之一。
綜觀40屆金馬獎以來,只有12部作品得了劇本獎卻沒入圍劇情長片,像是去年得獎的《老獸》、易智言導演的《行動代號:孫中山》、張國榮主演的《白髮魔女傳》……,換算成百分比為15%。
而在同一年拿下劇情長片與劇本獎項的作品則高達47.5%,像是《推拿》、《天浴》、姜文導演的《陽光燦爛的日子》、李安導演的《囍宴》、《色,戒》、楊德昌導演的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等都在同一屆拿下兩者。
設計類獎項:與其實事求是,不如無中生有
包含:美術設計、造型設計、動作設計、視覺效果
設計類獎項近年有一股趨勢,就是與其中規中矩符合現實,不如無中生有來點新意,像是去年的美術設計得主《擺渡人》與52屆的《華麗上班族》都是在攝影棚內搭建出如舞台劇般的架空場景;而53屆的《一路順風》則在廢棄的建築物中,建構出符合電影氛圍的頹廢感與無厘頭。
動作設計方面也越來越不偏愛傳統的功夫電影,則喜歡讓更現實一點的作品勝出,像是53屆的《唐人街探案》勝過《葉問3》或是50屆的《十二生肖》贏過《一代宗師》。
而視覺效果則不一定代表特效越多的電影越容易獲勝,像去年的得主頒給《擺渡人》而非《悟空傳》;51屆頒給《那夜凌晨,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》而非《狄仁傑之神都龍王》或《救火英雄》。
音樂類獎項:不只是好音樂,還要是好配角
包含:原創電影音樂、原創電影歌曲
既然被放在金馬獎上,就不能只是單單評斷他是否為好音樂而已,與電影的相合度也是需要去考慮的,好比去年的《大佛普拉斯》無論是在金曲獎或金馬獎的音樂類獎項上都大放異彩令人驚艷,而原創歌曲最好是要在電影本身所要發揮的議題上去做文章,也會比較容易得獎。
好比說足球競賽的《輝煌年代》、原住民議題的《太陽的孩子》、壯遊之旅體驗人生的《後會無期》、體育選手背後辛酸的《翻滾吧!阿信》……它們的歌曲在除了與電影本身有完美的契合外,歌曲所要講述的理念與電影也不謀而合,不只是陪襯,卻也為電影加了分。
其他類獎項:掌握節奏、完美協調、印象深刻
包含:攝影、剪輯、音效
至於這最後的三個獎項與演員獎象的性質很像,完全就是憑藉這三者的功力去比較,比較沒有其他參考值可以去評斷,像是53屆的《長江圖》就只入圍了攝影與音效兩個獎項,卻也成功得抱回兩項,也算是種命中率百分之百的概念。
如果一定要說三個獎項的大熱門的話,攝影獎肯定是鍾愛「美感」與「長鏡頭」;剪輯肯定要注意電影整體的節奏掌控度;而最後的音效則是注重在讓人身歷其境的震撼感,像是剛剛提到的《長江圖》、侯孝賢的《刺客聶隱娘》都是屬之的例子。
(本文為yamMovie電影特區邀稿,文字版權為本人及yamMovie電影特區共同所有,非經同意不得轉載使用)
Comments